请思考!6.85美元,为何等于28.6元人民币,而不是49.6元人民币呢?
无意中看到中国复旦大学发布的有关中美两国的贫困人口报告(如下图),南生认为这篇文章写的不够专业,一方面是数据陈旧了,既然是2024年3月份才发布的报告,就该使用最新的数据。
另一方面则是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级别的国家给出了不同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而复旦大学却采用了“适用于低收入国家”组别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接下来,南生给大家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先看世行给出的国际贫困标准的基本定义
假设某个居民家庭的全部收入用来作为消费支出,每人每天低于2.5美元,就属于极端贫困人口。这个标准适用于低收入国家,包括且不限于塔吉克斯坦、埃塞俄比亚、老挝、卢旺达等国。
这个2.5美元,是世界银行按照2017年的货币购买力来换算的。2017年,大约4.18元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的购买力,即每人每天的收入或支出低于10.45元人民币就属于贫困人口。
而复旦大学大学的报告中,还在采用“2011年的购买力数据”。南生有必要提醒他们,世界银行在2022年年中的时候发布了新的统计报告,新数据已更新至2017年时的购买力换算因子了。
展开全文
对包括印度、越南、菲律宾、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世行给出了另外一个国际贫困线标准,即:每人每天的收入或支出低于3.65美元,相当于15.2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世界银行还给出了第三个国际贫困线标准,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日本、韩国在内的国家都适用于此标准,即每人每天的收入或支出低于6.85美元,就属于贫困人口。
6.85美元,相当于2017年的28.6元人民币购买力,而不是按当前的实时汇率换算成49.6元人民币哦!
很多人说,他们每天的收入达不到28.6元人民币
别说每天消费或者是收入达到49.6元人民币,就是28.6元也达不到啊,相信会有中国网友在看到本文时会给出这样的疑虑。接下来是重点了,有关居民收入或支出的统计规则,需要划重点哦。
收入或支出,可不仅仅是货币哦。还包括无形的部分,例如住房、教育、医疗以及国家提供的其他公共服务。
例如,我们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没有对外出租,此时需要折算成租金纳入居民收入中。还要将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水、电和卫生设施等公共服务折算成收入给到居民。
按照世行标准,低收入国家的2.5美元(相当于2017年4.18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里面非货币收入占比可能接近一半。看货币收入,人均若低于2.5元人民币,就算贫困。超过则不算贫困。
中国与美国,适用于6.85美元的标准,也就是2017年28.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里面货币收入占比预计也只是略微超过一半,即平均每天的货币性收入超过15元人民币,就不算贫困人口了。
世界银行设定三个不同级别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一方面是因地制宜,符合各国居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刀切。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重视居民的收入提升。
用更高水平的贫困标准线,鼓励他们重视推动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利用改善住房,折算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的投入作为居民收入部分来激励各国实现“形成广泛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