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4-06-06 24 0

1919年,鲁迅拿出自己多年工作的积蓄,又向银行额外贷了500块大洋,用3500块大洋在北京西城八道湾买了个三进三出、有二十多间房子的四合院,从此结束了北漂生活。

虽然当年的北京城房价并不算太高,可是皇城根下如此规整的四合院花了三千多块钱就能拿下,还是让人吃惊,当年的大洋就这么值钱吗?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袁世凯的"特殊贡献"

鲁迅所花费的"大洋"指的是民国初年发行的一种银元,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了孙中山的革命成果,出任民国大总统,为了统一币制,他便命人铸造新的货币来取代当时市面上纷繁复杂的各类中外货币。

袁世凯的新币主要是面值一元的银元,除此之外,还补充少量的镍币、铜币,面值从一厘到五分不等。袁世凯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模仿外国货币的设计,把自己的侧面头像铸在银元上,所以,"大洋"还有个别称叫做"袁大头"。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袁世凯铸造的大洋都是在国内造币厂铸造的,成色足,质量上乘,规格统一,辨识清晰。因此,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发行没多久就逐渐取代了大清的龙洋,成为主流货币。

展开全文

据统计,从1914年到1929年,袁大头一共发行了超过7.5亿枚,它们中的一部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被熔铸了,还有一些散落民间,收藏在古玩店和私人藏家手中。

铸造时期不同,在古玩交易市场的价格也不相同,民国八年发行的袁大头量比较少,一枚价值大约在2000元左右,而一些更为稀少的袁大头甚至能够卖到上万元。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大洋购买力惊人

鲁迅花了3500大洋买下了北京的一处四合院,这个例子虽然真实,但是也并不能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民国时期大洋到底有多么"值钱"。要是想衡量大洋的价值,还得从购买力来判断。

根据学者的研究,在袁大头发行的第一年,也就是1914年,一块大洋可以在上海买到44斤的大米,以现在的物价水平去估算,约等于160元人民币,不过,米价尚有浮动,当时的大米品质和现在不能相比,种植成本也不同。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那就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来看,民国时期,清华教授在学校就餐,一个月的餐费加起来也就9块大洋左右,而如果愿意花1块大洋,两三好友就能在北平城里"顶好"的馆子聚上一次了。上海的富裕人家常常会雇佣黄包车出行,将一辆黄包车包月大概10元,单次乘坐只用花一角钱。

民国的一些"北漂"买不起房就租住,一间宿舍一月租金是4元左右,要是有钱,花上20元可以租一套非常像样的四合院了。上海名医陈存仁家境殷实,他的太太花了60大洋买了两件玄狐的皮筒子已经是极奢侈的消费了。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有限的收入水平

从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袁大头不仅现在"值钱",当年也是"硬通货"了。那么,民国时期,人们的收入大约在什么水平呢?

据一些回忆录的记载,当时,上海市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在10到25块大洋之间,一些乡下小店铺的学徒,辛苦忙活一年,可能才到手3块大洋,在江浙一带的普通小学当教师,一月到手大概是8到10块大洋。而北京城有钱人家雇佣的保姆,大多数一月能拿到3块大洋的工资,这算是相当不错了。可见,当时的工资水平并不高。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当然,三百六十行,收入不尽相同,鲁迅能攒够了"首付"的钱也是因为他之前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佥事,每月约有200块大洋的收入,这差不多相当于一户北京普通人家一年的开支。

在此之外,鲁迅还会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赚一些稿费补贴家用,也能赚百八十块大洋,这样累计起来,他的收入水平是远远高于当时的普通教师的。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文盲率是非常高的,很多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忙于生计,根本无暇读书。就算是想要读书,家庭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北洋政府时期,北大一年的学费就要60块大洋,对于大部分家庭,这都是一笔"巨资"。而外国人开设的教会学校,以金陵女子学院为例,一年的学费是200块大洋,说是"贵族学校"也不算冤枉了。

为了照顾一些家庭贫困又上进好学的学生,全国开设的各类师范学校几乎都是免费的,不仅不收学杂费,有时还会发放补助,所以,师范学校备受"寒门"学子的青睐。因而,在北京的学生群体中也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好通融"。

民国初期,三千多大洋可买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块大洋值多少人民币

不过,袁大头的价值也不是一直稳定的,民国初年,它的购买力相当不错,可是随着时间发展,通货不断膨胀,一块大洋能买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了。

1920年,一块大洋能买到18斤米,到了1929年,一块大洋只能买16斤大米了。但是,无论如何,一个人每月要是能收入5块大洋,维持温饱已经绰绰有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