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Connor OKEx交易所 2024-06-11 42 0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古代铜钱

自货币出现以后,就取代了"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在古代,一般作为货币的都是铜、金、银等金属,这些金属的开采权和铸造权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中。政府拥有铸币权和货币发行权,一个朝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朝的政府能否运用好"一般等价物"的钱币。

政府发行的币种过多,质地、杂质含量、重量不一的情况下,百姓为了减少损失,往往会把价值更高的货币藏储在家中,把价值较低的钱币花出去。这就导致了市场上流通的渐渐地都变成了劣币,而物价也会伴随着货币的贬值而大幅的上升。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而虚币在作用上就很类似劣币,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的重量与其标定的价值有着极大的差距,南北朝时期虚币大钱的流通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虚币是当政朝代巧取豪夺民财的工具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虚币现象尤为严重

虚币一般都是由国家强制推广的货币。

展开全文

最早关于虚币的记载是在三国时期,《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曾铸造虚币:"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而,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孙权也曾铸虚币:"赤乌元年,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已经习惯了用虚币大钱盗取民间的财富,从刘宋时期的"元嘉四株钱"到梁朝的"两柱钱",《北史》中更是记载了元帝曾赏赐给医治他的名医僧垣"十万贯"的钱币。

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体系相当混乱,虚币的种类也很多,统治者或者军阀只看中眼前的利益,意图用虚币充实自身的实力,却严重扰乱了市场货币体系了,导致了南北朝一直受虚币泛滥的困境。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刘备

无论是刘备铸造以一当百铜钱、孙权铸造的"当千大钱",还是元帝铸造的"十万贯钱"。在使用的时候都远远超出了货币的实际价值,当政者强制性地使用虚币流通到市场用以扩充国库,而虚币在市场上流通后会严重影响物价平衡和官方信誉。

社会的动荡是政府发行虚币的主要原因

最早期的货币并非由官府铸造而成,《史记》中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但布匹、龟贝、玉石等物作为货币时要么容易磨损,要么比较稀有罕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用金属铸造刀币作为流通货币。虽然此时期各国铸造的货币的种类、样式各不相同。

但各国百姓在商品交流过程中会依据货币精美程度、质量等估算其实际价值,因此市场的自我调节会决定各个币种的真实价值。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铜钱

南北朝时期是分裂的时代,朝代更迭非常迅速,各国之间攻伐不断。历代王朝为了弥补财政缺口,筹备军费,往往会通过滥造虚币来剥削社会财富。军阀为了短期内提升自身的武力,不顾社会稳定和百姓的意愿强行推广虚币。

其次,动荡的年代也往往伴随着"钱荒"。"乱世藏金"并不是空穴来风的俗语,这里的"金"并不单单指的是"金子",而是金、银、铜等硬通货。

特别是作为封建社会主流钱币的铜币,百姓把钱币藏在家中,导致流通在市场里的钱币无法满足交易需求。

因此缺铜就成为了统治者最为迫切的难题,《通典》中记载的"天下铜少,宜减钱式"就成为朝廷的必然选择了。用少量的钱币代表更多的价值,在看重物体本身价值的封建社会很难行得通,因此南北朝的很多时间里,"以物易物"竟然成为了主流的交易方式。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南北朝百姓

虚币造成了货币系统和经济秩序的长期混乱

严重阻碍了南北朝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的问题与虚币的发行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为虚币的发行,市场上流通的虚币数量巨大。百姓并不能够确定自己手中的钱币能够买到多少东西,不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货币对应的实际市场价值。

虽然最初的时候,虚币在政府的强制推动下得以在市场流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币的真实价值也会迅速降低。减值后的货币当然会降低百姓的持有积极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是虚币带来最直接的后果。

虚币的发行严重影响了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了政权的稳定。因此从刚开始的政权打开了虚币的口子以后,各个更迭的政权在立国后会重新铸造新钱,但是新钱中也往往包含着虚币大钱、减重钱。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宋代市集

萧梁史学家裴子野在《宋略》中记载的"钱形不一,民弗之便"就严重阻碍了南北朝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正确合理运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中重要工具,合理的钱币既代表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代表了通用的市场价值。

虚币以其廉价的成本代表了虚高的标价,这在朝代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是很难实行的。在乱世之中,百姓更加看重的是货物和钱币的实际价值,而不是其虚标的"数字价值"。

而虚币引起"劣币驱逐良币"后导致的"以物易物"在民间重新实行,也是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倒退。通用货币的信用减低是原始交易重现的最大原因,"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大大限制了商品的流通性。

虽然实物货币在经济上完全落后于金属货币,但是其价值稳定性为维护南北朝脆弱的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大清宝钞

影响了此后时代的货币制度

自从三国时期出现虚币以后,一直未曾断绝。南北朝时期虚币的泛滥就不多说了,此后的朝代也多受虚币的影响。

唐代唐肃宗时期发行的"乾元重宝"、宋代宋徽宗时期发行的"折五铜钱"、明代明太祖时期发行的"大明宝钞"、清代咸丰时期发行的"咸丰大钱"和"大清宝钞",都对各个朝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此后的朝代在国库紧缺、开支紧张的时候也常常通过发行虚币的方式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但是后续的恶劣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在虚币发行的初期,由于用不足量的铜铸造了远远大于其本身价值的钱币,因此民间盗铸钱币的风气非常严重。南北朝时期的虚币并不仅仅是政府铸造的,从高层阶级的王公贵族、地方官吏,到中层的土豪乡绅、富商大贾,再到底层的百姓,各个阶层的人都参与到盗铸虚币的制造中。

有权有势的人都有可能铸造虚币借国家发行的时机敛取民间财富,虚币的重量、制作工艺、材质纯度都不一而足,就愈发加剧了虚币以及市场经济的衰落。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南北朝贵族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政府发行的"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可惜后因为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纸币的发行量而终结。政府在需要钱财时,不能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无限制的发行纸币来获得短期的财政需求。

最终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交子"和"虚币"在职能上非常类似,都是用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张或者不足量的铜,来充当远远高出其本身价值的货币。

政府拥有根据市场经济严格调控货币发行量的能力还好,如果政府滥发虚币或者纸币,只会对封建社会本就脆弱的市场造成严重的破坏。

总结:虚币导致了南北朝币制崩溃,是经济混乱的源头

虚币的横行源于统治者"与民争利"的思想。虚币最大的特点是"缺斤少两",从官府的官方铸造到民间的盗铸。

统治阶级不仅没有约束虚币的发行量、积极规范地引导货币的流通和管控过程,反而加快了钱币的减重步伐,意图在"与民争利"中取得优势。这种行为既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又破坏了市场秩序。

从官铸到民间盗铸,南北朝虚币泛滥,是统治者与民争利思想在作祟

交子

包括劣币和虚币在内的"恶钱",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制作材料上,都远远不及优良的钱币,虚币重量的不断减轻使得货币完全沦为统治阶层剥削人民大众的一种特殊工具。

虚币的盛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运转和社会的发展,在虚币和劣币泛滥的时期,各个政权也都提出过应对解决措施,但均未得到实施。

古代的统治阶层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商业经济多采取抑制的手段和政策,这也是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和眼光受限于时代的结果。

前朝残留下的货币危机,给后面的朝代更大的管理压力。在外部敌对势力和内部财政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新的政权也往往用"饮鸩止渴"的方式铸造虚币,导致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混乱不堪,底层的百姓饱受货币带来的剥削。虚币的恶例一开,其流毒延续数十代未灭。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

2、 《北史》

3、 《史记》

4、 《通典》

5、 《宋略》

评论